《庐山石工号子》是近代牯岭开发建设中在庐山石工劳作时口口相传的劳动号子,最初流传在江西省庐山山巅的牯岭山镇,后在庐山脚下的高垄、海会等乡的石工中流传。庐山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工就地取材,形成开采、打磨、搬运、砌筑等一整套工艺和作业,建造了整个庐山别墅群落,这些别墅群落中凝固了庐山石工号子的音符,它们是庐山石工号子的见证者。而这些别墅群落,现在成为庐山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庐山石工号子》是近代牯岭开发建设中在庐山石工劳作时口口相传的劳动号子,最初流传在江西省庐山山巅的牯岭山镇,后在庐山脚下的高垄、海会等乡的石工中流传。庐山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工就地取材,形成开采、打磨、搬运、砌筑等一整套工艺和作业,建造了整个庐山别墅群落,这些别墅群落中凝固了庐山石工号子的音符,它们是庐山石工号子的见证者。而这些别墅群落,现在成为庐山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庐山石工号子》是庐山牯岭开辟的一首动人的挽歌,建造庐山别墅的主力军正是这些衣不裹腹的劳动者。《庐山石工号子》经过他们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他在牯岭劳动人民的口头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是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歌。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每一位庐山石工都是歌手,大家在劳动中传唱,形成多种版本、大同小异的《庐山石工号子》。

      《庐山石工号子》是在重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在重体力劳动时才会哼唱。在采石场、建筑工地都能听到。最热闹传统的哼唱场所是在建房架“过缸”时。这是建房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来看热闹的人很多。这天,石墙封顶在即,而“过缸”石沉重,由于抬石上墙人数受到限制,所以石工号歌要特别嘹亮,每位石工,才能将比平时重很多倍的“过缸石”抬上高高的石墙。每架好一块“过缸石”,观者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庐山石工号子》源远流长,但其从何处起源,起源于何时,看法不一。这种号子在劳动过程中,利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有研究者认为,《庐山石工号子》萌发于四川、湖北的长江流域一带,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跨越了若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有研究者认为,《庐山石工号子》最初是从长江码头搬运工的劳动号子发展而来。更常见的说法是由湖北大治的石工1890年前后从湖北带来,在庐山牯岭扎根,并在本地流传下来。

      石工号子的字句中,虽然只有“和、哇、哩、嘿、呀”几个简单字符,但旋律跌宕起伏,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凄婉如诉。劳动号子与劳动者的劳动分不开,主要是多人搬运石料使用。劳动号子由一人领唱,众人唱和。搬运石料的队伍中,前排左前方为领号人。号子抑扬顿挫的不同节奏,能起到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等作用。这号子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能通经活络。石工在抬石头时,打(唱)着号子,才不会被石头压伤。石工号子为集体劳动时必不可少的声音。

      千百年来,庐山本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这块优美的土地上,庐山万国别墅群异军突起,耀眼夺目,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可居、可游、可赏的具有独特风景景观的别墅群落 。那些与周围环境完美结合的别墅群落,其制造工艺在同期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营造这些石构别墅的全过程,石工们都要哼唱《庐山石工号子》,在近代牯岭开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牯岭地区优秀的民间建造工艺艺术,发掘、抢救和保护《庐山石工号子》,保护它的原真性对研究庐山别墅建造文化具有现实价值。

     《庐山石工号子》植根于石工群体中间,在他们中间广泛流传。自《庐山石工号子》成形后,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和美国著名钢琴作曲家分别根据它的元素创作了诗歌《庐山石工歌》、钢琴二重奏《庐山组曲》等文学艺术作品,在国际和国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2013年8月《庐山石工号子》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庐山文化馆

庐山味道:庐山石工号子——庐山别墅群落中凝固的音符

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