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作为一座闻名中外的文化名山,不仅拥有历代文人雅士创作的大量诗文,还拥有记述庐山史实的众多山志。而在庐山编修的历代山志中,最为辉煌的巨著,便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吴宗慈于1934年和1947年先后修成的《庐山志》和《庐山续志》。

      庐山作为一座闻名中外的文化名山,不仅拥有历代文人雅士创作的大量诗文,还拥有记述庐山史实的众多山志。而在庐山编修的历代山志中,最为辉煌的巨著,便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吴宗慈于1934年和1947年先后修成的《庐山志》和《庐山续志》。
      吴宗慈,字蔼林,江西南丰人。辛亥革命时,吴宗慈便追随孙中山,并参与《中华民国宪法史》的起草与修改工作。辛亥革命失败后,吴宗慈对宁汉合作极为不满,遂决心不再过问政治,转而兴办实业。1930年,吴宗慈在庐山牯岭设立一个转运公司,从而长驻庐山。有一次,吴宗慈在与隐居庐山的清末诗人陈三立谈及牯岭租给洋人的经过时,竟没有一个人能讲得清它的来龙去脉。如果长此下去,有一天要从外人手中收回主权都无据可查了。于是,在陈三立的鼓励下,吴宗慈决定弃商从文,重修山志。

      吴宗慈主意一定,便开始筹集资金。但庐山上的众多达官贵人对他的重修山志能否成功尚有疑虑,吴宗慈见状,立即当众发誓:“此志不修成,决不下山。”于是,蒋介石、朱培德等人相继以个人名义进行捐款。
      然而,编修山志,光有资金还不够,必须依靠详细的资料。当时,江西省府和九江道署档案残缺不全,庐山的人文资料知道的人也很少。吴宗慈便广泛开展调查,上至老年学者,下至僧侣樵夫,不耻下问,从而获得众多口碑资料。更为可贵的是,吴宗慈注重实地考察,他每日登山涉水数十里,凡山南山北各地均亲身勘察,从而获取和验证了许多实测资料。历时三载,吴宗慈于1934年完成志稿。这年春天,吴宗慈携带《庐山志》稿到上海,在于右任等人的资助下,由上海仿古印书局印刷出版,总共印刷了500本。

     吴宗慈编修的《庐山志》分为地域、山川胜迹、山政、物产、人物、艺文、杂识等七纲三十目。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新颖,在全国山志中独具特色。陈三立和章太炎分别给《庐山志》作序,陈三立还在序言中盛赞吴宗慈“凭一己之发愤,就瑰异之盛业,其精勤诚过人远矣。”
     吴宗慈在《庐山志》中,以史学家的眼光,审视庐山纷坛繁复的历史,并按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行编修,尤其是山政一纲的设立,为历代庐山志所未有,亦为我国山志史上的首创。 

      《庐山志》修成后,吴宗慈在学术界声名鹤起,国民政府邀请他担任行政院参议,负责清史稿的检校工作。1946年夏天,吴宗慈又一次登上庐山,打算编修《庐山续志》。此时的庐山已是山川依旧,物是人非。这次上庐山的吴宗慈还写了一首诗,并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旧地重游时的感触与续修山志的心愿。“小别匡君十二年,天涯倦鸟偶飞还。峰峦识我迎微笑,泉石依人作旧妍。故老何人谈往躅,新村待访续前编。愁来无限沧桑事,都付山僧一枕眠。”
      与上次由私人捐款编修《庐山志》不同的是,这次续编山志是官修,经费充足,人手也不缺。吴宗慈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庐山续志》的编修工作。《庐山续志》在《庐山志》的基础上,增加了绪论、特载、和大事记等内容。其中,“特载”十分详细地记载了蒋介石等国民党军政要在庐山的活动情况。“大事记”则专门记述了庐山抗战经过的史实,这在我国山志中也是一个创举。
      吴宗慈编修的《庐山志》和《庐山续志》不仅记录了庐山一百多年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而且使得原来就充满文化意味的庐山,底蕴更加丰厚。


文:龚骥

庐山味道:名人与庐山——吴宗慈与《庐山志》

2022-07-12